• <menu id="wyckg"><strong id="wyckg"></strong></menu>
  • <nav id="wyckg"></nav><menu id="wyckg"></menu>
  • 您現在的位置:

    信息化工具賦能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探索

    發布時間:2022-12-26 16:45:33 | 來源:中國網教育 | 作者:梁春霞 侯英凡 | 責任編輯:

    學校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需要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礎上,持續深化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創新。山東省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七初級中學以信息化工具賦能課堂教學,依托“智慧教學平臺”打造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

    頂層分析:打造信息化課堂的基礎條件

    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中學是“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試點學校,七中作為實驗中學分校,具有良好的信息化發展平臺。為助推學生深度學習,提升課堂教學品質,推動學校的內涵發展。學校首先對學校發展的優勢、劣勢以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SWOT分析:

    發展規劃:信息化課堂的發展目標及任務

    (一)發展目標

    基于SWOT分析,學校決定以“堅知果”智慧教學平臺為主要依托構建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并制定了以下發展目標:

    1.引領學生全面個性化發展。

    2.提升教師信息素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構建智慧教學生態模式。

    (二)發展任務

    為保障智慧教學生態模式有序進行,學校制定如下發展任務:

    1.完善規章制度,為學校信息化建設保駕護航,使信息化工作更加規范。

    2.夯實基礎設施,為學校信息化建設固本筑基。首先,完善校園網,升級校園網數據中心。其次,實施網絡安全加固工程,完善防護體系。第三,加強軟件建設,豐富學校網頁并隨時更新,使學校網站成為豐富且具有自身特色的資源庫入口。

    3.實施分級培訓,全方位提升師生信息素養。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引領示范作用,分層組織課例展示與打磨:領軍人才示范課、骨干教師展示課、青年教師亮相課。

    4.穩步推進學校資源庫的建設,成立學校資源庫建設領導小組,形成學校資源庫建設的長效機制。

    課堂應用:“F—B—M—E”智慧課堂教學模式

    針對傳統課堂測驗難以避免批閱耗時、反饋延遲的弊端,學校充分利用智慧教學平臺伴隨式采集過程性學情數據的功能,實現“智能批改”“精準教學”“個性學習”“智能管理”,打造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深度精準交互式教學,落實因材施教、減負增效。

    基于教與學的四個關鍵環節探索出“F—B—M—E”教學模式:

    (一)F-智能閱卷,實時反饋(Instant Feedback):針對學習過程的實時檢測及結果反饋。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及時測試與反饋是傳統課堂的難點,但卻是教師進行教學質量評估時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教師首先利用掃描儀人工智能閱卷系統,將學生紙筆測試的結果在兩分鐘內進行實時匯總。隨后借助智慧平臺精準的數據統計,教師依據實時的學情反饋重構教學設計和流程,有效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B-高效講解,重點突破(Key Breakthroughs):基于可測學情開展重難點講授。大數據支撐下的學情分析能幫助教師快速準確地捕捉到學生知識體系中的短板。依靠系統精準的成績分析功能,教師在課堂上直觀地呈現學生各個知識點掌握情況,詳細展示每道錯題的得分率、錯誤學生名單、解析等。教師據此當堂進行高效講解,重點突破,形成教學閉環,突破了傳統教學中反饋延遲的弊端。

    (三)M-個性學習,知識構建(Knowledge Mapping):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及薄弱環節幫助學生自主構建個性化知識體系。學生知識體系的完善離不開鞏固內化。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缺少學習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學習處于被動的境地。因此,在課堂上進行重點突破后,教師會引導學生在課后查看系統記錄的錯題,同時依據錯題中的知識點進行同類題型的推送。通過課中的重點突破與課后的個性學習,教師為學生精準定制了個性化學習路徑,減少學生的無效練習。

    (四)E-空中課堂,拓展延伸(Thinking Extension):圍繞學情及興趣開展拓展延伸,深化思維,促進智慧教學平臺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傳統教學將學生學習的場域局限于課堂,學校利用信息技術驅動的交互式教學打破了教學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教師在課后通過空中課堂為學生提供優質課程資源,學生自主觀看學習。教師分層為學生安排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探究思考,分享成果,思維碰撞。

    校本研修:圍繞智慧教學模式的校本教研

    為有效帶動學校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創新,學校以“智慧教學平臺賦能課堂教學”為主題推進校本研修。

    (一)研修內容

    1. 信息技術賦能課堂教學的相關理論及通識性知識。

    2. 以“堅知果”為主的智慧教學平臺應用于實際課堂教學的專題實踐性培訓,主要包括該平臺備課端、上課端、智能批閱功能及空中課堂的具體應用。

    3. 利用智慧教學平臺合理、高效打造智慧型課堂實踐策略。

    (二)研修組織形式

    1.三級研修組織相配合。以學校為單位的集體研修,夯實信息化理論;以教研組為單位的分學科研修,強化智慧教學平臺在不同學科中的實際運用;以備課組為單位的微研修,提升教師個人對智慧教學平臺的應用能力。

    2.研修人員合理搭配。形成專家引領、骨干示范、全員參與的研修體系。

    3.線下研修與線上研修相結合。

    (三)研修安排

    階段一:學校從當前教育發展形勢、辦學理念、辦學愿景及教師個人成長需求等方面,向全校教師介紹學校打造以“堅知果”平臺為主的智慧教學平臺的必要性以及信息技術賦能課堂教學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制定考獎評機制,激發教師信息化學習的動力。

    階段二:以教研組為單位培養學科骨干教師,從智慧教學平臺不同功能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入手,通過“一課三磨”打造優質示范課堂。

    階段三:在全校范圍內開展示范課大比武,聘請專家跟蹤指導,充實學校優質資源庫。

    階段四:以備課組為單位,每位教師結合學科實際,運用智慧平臺進行備課、上課并在教研組內公開課展示,形成學科特色。

    階段五:分組進行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名師三個層面的個人賽。

    階段六:在整個活動推進的過程中保留過程性資料,形成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個人檔案,優秀案例集結成冊,校內共享。

    保障機制:促進智慧教學模式生成的條件

    (一)人員管理:建設項目式團隊

    學校采用集體學習和個人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每學科的信息化課堂模式建設團隊制定工作規劃,每位教師也都相應地制定個人學習規劃。

    (二)過程管理:注重動態教研

    1.每周例會研討制:每次研究活動由學科骨干成員先初步制定有操作性的活動方案。教師根據活動和學生的需要進行調整,甚至衍生出新的子方案。

    2.每月研究進度匯報制:各教研組及時匯報研究進度,記錄活動后的反思。

    3.每學期案例評比制:期末每個教研組選一份最好的案例參加學校案例、論文評比,及時推廣經驗,給其他教研組提供參考。

    4.每次活動反饋改進制:收集學生和教師的反饋意見并對信息課堂的研究做出改進。

    (三)條件管理:課時及資金保障

    學校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配合研究,為智慧課堂的實施提供課時保障。學校也設立專項研究資金,竭盡全力確保研究的順利進行。

    (四)獎評激勵機制:鼓勵參與研究和課程開發

    通過評價和激勵的措施,鼓勵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智慧課堂的實踐探索。在教師的考核評價中,學校對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給予相應的工作量加分獎勵。同時,配以課程評價系統來引領課程的開發,以課堂評價系統來評價課程的實施情況。期中階段的評價結果會及時反饋給相應教研組、備課組及教師個人,并對發現的問題做出相應調整,而期末階段的評價結果則會計入教師個人考核。

    (五)資源共享機制:共享學習,共同提升

    利用學校的信息化平臺,將本校教師的優質資源進行共享,提高全校教師的信息素養和信息化應用能力。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學校將繼續深化目前已探索出的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繼續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實施策略,為建設高質量信息化課堂繼續努力。

    (文/梁春霞 侯英凡)

    文章來源:中國網教育

    相關閱讀

     
    分享到:
     
    中國網教育頻道熱線:010-88824982 商務合作:010-88824915 傳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電子郵箱:edu@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京ICP證 040089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免费影视三级国产,综合精品三级少妇_ 中文欧美精品乱伦,中文高清国产乱伦
  • <menu id="wyckg"><strong id="wyckg"></strong></menu>
  • <nav id="wyckg"></nav><menu id="wyckg"></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