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教學沒有“一招制敵”“一勞永逸”的教學方法屬于“常勝將軍”,也沒有哪一種方法是“靈丹妙藥”,能夠“包治百病”。動態面對學生學科學習遭遇的問題,以及諸如教學組織方式等影響學科學習的因素,需要任課教師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中小學生的學科教學是一個行動研究的過程。
中小學學科教學研究要以“課”為核心展開,站在學生學科學習有效性的原則立場上,研究基于學生學習問題的教學設計,研究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式與建構表現,研究基于學生學業質量的教學設計有效性。中小學以“課”為核心的校本研修需要進行必要的研究建模,以提質增效。
循證醫學領域的循證實踐理念,重視提出問題(Ask)、查找證據(Access)、嚴格評價(Appraise)、恰當應用(Apply)、后效評估(Assess),可為以“課”為核心的學科教學實踐提供有益的借鑒,建構校本研修的5A模型,引領教師參與到“發現問題,設計方案——文獻研究,評估方案——科學施教,踐行方案——基于證據,完善方案”的行動研究有效循環。
發現問題,設計方案(Ask)。在學科教學調查研究“望聞問切”基礎上,梳理共性疑難問題,形成學科組(備課組、教研組等,下同)要研究的主題,圍繞問題的解決,預設教學目標,創建學生學習表現、學業質量標準、教學文化與學習指導等評價量規,研究制定問題解決或改善的實施方案。這個方案應不僅僅是問題解決的思路,更要結合某一個主題內容,設計形成教案,明確教學設計中的學習目標、大概念、問題鏈、情境創設、評價量規、學習資源、學習方式、檢測方案等。
文獻研究(Access),評估方案(Appraise)。基于學情調查的問題解決或改善方案,需要明確設計的法理、學理與事理依據,進行全面細致的文獻研究,建立清晰的評價標準,并用這些標準評估教學方案的科學性,促成教學方案的修訂與修正。研究國家相關政策,以立德樹人的宏觀方向和原則、學科核心素養的中觀路徑和策略、課程標準的微觀要求和建議,夯實教學設計方案的法理基礎,提升問題解決與改善的價值性。汲取學科、課程教學、心理學、腦科學、社會學等領域的理論與研究成果,夯實教學設計方案的學理基礎,增進問題解決與改善的科學性。借鑒個人以往教學經驗和其他教學名師教學案例,夯實教學設計方案的實踐基礎,豐富問題解決與改善的情境性。依此逐項審核教學設計方案的價值性、科學性和實踐可操作性。
科學施教,踐行方案(Apply)。任何堪稱完美的方案都需要經過高水平的操作才能實現其真正的價值,問題解決或改善的設計方案會因不同的人的不同操作而產生明顯的差異。教師在“課”的情境中需要嚴格遵循科學施教原則,靈活操作流程與方法,恰當應用設計方案?;诳茖W原則而不是根據個人理解,基于科學方法而不是主觀經驗,基于學情調研而不是個人好惡,遵循問題研究與思考的邏輯,遵循問題發展與解決的邏輯,遵循學生主體與實踐的邏輯,給予學習指導而不單向灌輸,給予目標激勵而不框架學習,給予支架幫助而不替代思維,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平臺,給學生以認知建構的機會,給學生積極進取的文化氛圍。
基于證據,完善方案(Assess)。問題解決或改善方案中預設的評價量規和檢測方案將是問題解決或改善實施過程中獲取學生學習與發展數據的重要工具,教師的施教要全程重視精準運用這些工具,觀察學生學習問題的解決或改善狀況,獲取動態的解決或改善數據,參與觀課的研究者需要即時性發現測評工具的運用情況,并記錄現場數據。以“課”為核心的研究在最后的階段,重要的是基于這些“課”上獲取的數據,重新審視預設方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基于數據的教學反思不僅僅是對預設方案的修訂完善,更是對于研究理性和研究規范的提煉升華。
(作者申建民,中學高級教師,河南省濮陽縣第一中學校長,全國優秀班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國培專家、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分會自我教育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指導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教師教育專家、河南省家庭教育講師團高中分團副團長、河南省教師發展評估院研究員、湖北科技學院兼職教授、安陽師范學院兼職教授。編著出版《四步探究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等35部著作,獲得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本文由“田野工作坊”微信公眾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