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著名教育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
著名教育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
作者浙江教育報編審言宏與顧明遠先生在采訪時合影
教育評價,關系到千千萬萬小學生的健康成長。2003年,著名教育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就提出:不要評三好學生,要關注學生差異,對學生有公平的評價。近日,記者專訪顧明遠先生,就小學生綜合評價改革談談他的理解與建議。
記者:教師的責任是教書育人。有人說,書教得如何,有分數可以衡量,落得比較“實”;而育人如何,很難衡量,容易被學校和教師忽視,就落得比較“虛”。您怎么看這個“虛”與“實”的關系?
顧明遠:這個問題很有價值。立德樹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然而現在一些學校對此并沒有完全落到實處。其實,教書育人是一個整體。過去只強調分數,為升學而教,是一種不正確的育人觀,現在要改變唯升學唯分數的錯誤追求,樹立正確的育人觀。我過去經常講,辦好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F在要再加一句“上好每一節課”。做到這三點,教書育人就落到正確的“實”上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好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因此,評價的設計就要考慮到導向,真正讓教書育人落到實處,不再“虛的太虛,實的太實”。
記者:在學期末擇優評出三好學生是一般學校流行的做法,但您在2003年就提出不要評三好學生,當初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不評三好學生,學校又該如何評價和鼓勵學生?
顧明遠:1982年,教育部和共青團中央一起發文件,提倡學校評三好學生,目的是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這有它的歷史意義,對當時的教育發展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上個世紀末,以精英教育為主,只有少數人能夠完成義務教育,只有少數人能夠考上大學。一直到2008年,才真正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
按照國際標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15%是大眾化階段,50%就是普及化階段。去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57.85%,已經到了普及化階段。到了這么一個階段,評價制度就要有新的方式。
2003年,我就提出不要再評三好學生。這從宏觀上來講是教育公平的問題。提出取消三好學生,就是出于對教育公平的追求。比如說,每年都評選5%的三好學生。排名排在10%的學生可能還有點希望,明年去爭取一下。如果排名排到20%還有什么希望?學生就容易放棄。學生進步的動力衰減,就不再爭取進步。
過去的評價,常常只看結果,不太重視過程,忽視學生的差異和努力,對學生來講是不公平的。所以,我們要提倡發展性的教育評價,不要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對學生個體來講,這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夠促進每一個學生個體的成長,鼓勵進步,激勵學生尋找動力。從宏觀上來講,很有意義,這也是教育公平的一種體現。
記者:有人說,競爭促人進步。因此,建議加大學生競爭程度,促學生盡快成長。對此,您怎么看?
顧明遠:我是一直不提倡教育競爭的。學習是不能講競爭的,學生要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進步。
學習過程不能講競爭。舉個例子,中國的女排也好,乒乓球隊也好,如果在訓練的時候講競爭,互相封鎖技能技巧,那運動員還能在國際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嗎?運動員在平時訓練的時候都是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最后才能一起提高,奪得冠軍。
有一位校長說,曾看到一個學生在操場上轉來轉去,一問才知學生覺得很郁悶,原因是“誰誰誰這次考得比我好,而以前是我比他好”。學習競爭,會讓學生養成不好的習慣,即只能我好不能你好,這是一種自我中心主義,也會讓學生產生妒忌心。提倡發展性評價,就是打破學習的競爭。
(記者:浙江教育報編審言宏,來源:浙江教育報 前沿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