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第四初級中學高度重視數據價值,善于使用數據所隱含的育人規律,從而賦能教師、賦能學校,讓教學走向個性化、讓學校治理走向科學化。
頂層設計,強化高位推動
基于學?,F狀的分析和未來三年愿景,學校提出了“信息化與課堂教學融合”“135”整體規劃模式,即“一個核心,三支隊伍,五點創新”?!耙粋€核心”是以教育質量為核心,“三支隊伍“指教師、學生和家長隊伍;”五點創新“是指新平臺、新資源、新應用、新服務、新評價,全力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改革向縱深推進。
如果只有好的硬件設施和教學內容,但缺乏具備一定信息化素養的教師隊伍,就談不上是真正的智慧教育。因此,學校從隊伍建設入手,做好頂層設計。校長任組長,副校長、教務主任任副組長,各處室管理人員以及名師工作室成員任組員,大家共同組成信息化與課堂教學融合專項領導小組。
校長關注什么,老師也會重視什么。通過隊伍建設,幫助老師們樹立起開展智慧教育的意識,引導教師形成一種規范的內在教育態度。用技術改變課堂形式,引導學生深度投入地參與到課堂中,進而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校企合作,助力教改落地
在教育領域,取科技企業的技術之長,通過校企合作,在現有的智能平臺上達成人工智能與教育場景的融合,這或許是新課標洶涌而來之際,最為靠譜可行的落地方式,因為普通教師并不具備自主研發人工智能課程、開發人工智能教學平臺的能力。
學校根據不同的學科類型,開展了在數學學科使用“知幾”,地理學科使用“堅知果”,語文學科使用“項目化學習”等平臺應用的積極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學校在充分研究知幾平臺特點基礎上,率先與“知幾”合作,在數學學科開展新型教與學模式探索,在不改變原有教學模式和批改習慣的情況下,依托平臺的大數據采集和分析功能,提供實時學業水平反饋報告,形成為教師精準教學、為學生個性化學習服務的教學策略。地理學科與“堅知果”合作,從備課到上課,再到課后作業的閉環數據分析,通過例題、練習題選擇、設計統籌實現四例:范例、同例、變例和仿例,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語文學科與基于“ForClass平臺”的項目化學習合作,順應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展開新型的項目式學習模式,更大程度地發揮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多平臺并駕齊驅,使各學科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智慧平臺,賦能教育質量
學校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實行差異化教學、個性化學習,滿足學習者的多樣化需要,構建以學為主的教育體系,實現了智慧教育,真正賦能教育質量。
結合近年疫情反復不穩定的大背景,學校利用數據采集工具,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實施的解決方案,完成從線上到線下、從作業到測試的全鏈條學情追蹤,在教學質量上取得一定成效。
1.教師批改簡單省時,減少了紙質版作業翻頁帶來的繁瑣,也減輕了作業題目正答率統計的困難。在疫情居家學習背景下,手機一鍵式無紙化批改功能優勢突出,深受師生的喜愛。據英語學科老師反映,一整套習題,選擇題有30個,如果老師手動批改,會占用大量時間,而平臺可以方便快捷地收集學生的選擇題答案,大大節省了老師的批閱時間。英語非選擇題部分,直接錄入整個大題比逐個小題批閱還要方便,大大降低了教師的工作量。
2.錯因歸納精準。據物理學科老師反映,綜合計算題很注重規范性,平臺可以長久留存批改結果,學生能通過積累對錯因進行精準歸納。教師可以用痕跡標注正誤,學生端可以直接看到老師的批改,并將這些規范步驟熟記在心,這種有效練習和批改能促進學生綜合計算題的規范答題的習慣養成。
3.借助平臺強大的數據分析功能,教師的備課模式正悄然發生變革。據數學學科老師反映,以往一般是先備課,再批改,最后根據學情調整上課策略??紤]到是初四學生,可將作業批改前置,當天晚上即可批出作業,教師可以精準把握學情,備課的針對性顯著提升,為精準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通過平臺截圖迅速制作希沃課件,既節約了備課時間,又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4.形成質量監測體系。通過各年級各學科的數據分析積累,建立覆蓋學校、班級、學生的多層級過程性學業質量監測數據庫。練習批改后,系統會隨時生成“成績分析”和“答題詳情”,教師可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講解和單獨輔導。教師還可隨時預調、微調教學進度,促進教學管理高效落實。
未來,學校將繼續突出創新應用,積極開展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跨學科教學、智能化教育、項目化學習探索,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讓技術創新和教學改革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
(文/楊寶三 欒曉強 劉肖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