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wyckg"><strong id="wyckg"></strong></menu>
  • <nav id="wyckg"></nav><menu id="wyckg"></menu>
  • 您現在的位置:

    北京中學校長夏青峰:讓學生會學習要解決3個“關鍵問題”!

    發布時間:2022-05-31 08:30:18 | 來源:中國網教育 | 作者:夏青峰 | 責任編輯:

    北京市特級教師協會副會長、北京中學校長夏青峰


    如何讓學生學會學習?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核心素養”再次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點。北京市特級教師協會副會長、北京中學校長夏青峰就在下文中指出,要想促進學生高效學習,首先就要解決學習動力、學習方式以及學習結構,這三個問題,從而讓知識“促進”知識,實現“可見”的學習。


    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核心素養”再度成為坊間熱議的教育命題,堅持素養導向,已成為中小學推進課程改革的一大原則。


    據教育部定義,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即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學會學習”是六大核心素養之一,指向學習方法、學習意識、反思能力、信息意識等維度。


    如何能讓學生學會學習?北京中學校長夏青峰認為,解決學習動力、學習方式和學習結構三個問題,是促進學生高效學習的關鍵。


    解決學習動力的問題


    要讓學習事半功倍,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關鍵。畢竟學習是學生大腦內部適應與建構的一個過程,外界是替代不了的,學生自己不想學,啥方法都白搭。學生自己特別想學了,一切都好辦。讓學習高效,最關鍵的就是要讓學生想學。


    提升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有多種路徑,一種路徑是強制,不學習就會受到懲罰,學生由于恐懼而產生必須要學習的念頭。


    第二種路徑是功利性的競爭,讓學生產生競爭的愿望,超過別人,考上好中學、好大學等等。


    第三種路徑是激發學生對美好未來的向往。顯然,讓孩子們始終保持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是最強大和最持久的力量。但反思現狀,我們很多時候不由自主地在強制、在競爭方面不斷著力,做足文章,恰恰少了用美好的向往來激發孩子們。


    我們需要在這方面不斷地下功夫,讓孩子們更多地看見生活的美好、感受生命的美妙、理解奮斗的意義,更多地體悟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系,把個體的成長融入民族的復興、國家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當中,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兵,把孩子們的格局喂大了,小我的焦慮就會少些,學習的動力就會強些?!肮Ψ蛟谠娡狻?,往往就是這個道理。


    這就要求我們的學校、老師一定要聚焦于人的成長,把學生的成長當成目的,而不是把學校的發展當成目的?!稗k成什么樣的學校不是目的,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是根本?!笔侄闻c目的不能顛倒。


    這需要一種教育目標的回歸,讓人更好地成為人。


    首先是培育人,在人的基礎上讓他成為人才,先是人再是人才。而且人才是個矢量,不是標量,人才是有方向的,必須對社會有貢獻。我們提出三句話:讓人成為人,讓自己成為自己,讓世界因我更美好。


    通過“志、趣、毅”三者的融合,讓學生內心中始終涌動著自強不息的精神,從而產生強烈的、持久的學習內驅力。


    解決學習方式的問題


    “過什么樣的生活,就是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备咝У膶W習,不僅僅是聽、是記、是練,更是需要學生調動多種感官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在教中學,在做中學,在創中學。


    我們通常說,要給孩子以魚,還要給孩子以漁。其實,僅僅給孩子以魚或者以漁,都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給孩子們一個有風有浪、寬廣遼闊的漁場,讓孩子們親自下水去捕魚。


    我們需要處理好課程、學生、教師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往,是專家編訂好課程教材,然后培訓教師,再由教師傳授給學生。


    如果從消費視角來看的話,學生實際上是消費者,課程是消費品,但是消費者與消費品之間的聯系,不是直接的,中間有教師這個“二傳手”。我們要改革的就是,讓消費者與消費品之間產生直接的聯系,學生能直接面對課程,而不需要經過“中間商”。


    那教師做什么呢?


    教師首先要作用于課程,可以稱之為“改革供給側”;其次要作用于學生,可以稱之為“激活需求側”,兩個方面都要發生作用。


    也就是說,教師需要改革供給側,在課程方面下功夫,將國家編訂的課程進行校本化實施;同時,需要激活需求側,激發學生學習活力。


    就像食堂做飯一樣,第一是想著如何把飯菜做得更加有營養、更加好吃,在豐富性的基礎上具有選擇性;第二是想著怎么激發學生的饑餓感,讓他特別想去吃。


    在改革供給側方面,教師需要建立系統的思維。對整體的學科課程進行分解分類,形成不同的要素,建立不同的結構,橫向上如何拓展,縱向上如何貫通。讓學生在學這門學科時,在腦海中能構建一個整體的學科結構。


    在激活需求側方面,要解決“被動等待”和“低階思維”兩個問題。最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到“主人”的感覺。


    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不能按照自己擅長的學習方式去學習,不能按照自己適合的學習節奏去學習,不能學習自己喜歡或想學的內容,而總是按照教師的統一要求,總是在被動地等待中,那么學習的主體地位則無從談起,學習的效率也可能大打折扣。


    解決學習結構的問題


    首先要明晰教與學的結構關系。我們總結了三個關鍵點:


    第一,教是為了學,強調不能將手段和目的混淆和顛倒;


    第二,學是需要教的,強調教與學的相互依存關系,不能輕視教的作用;


    第三,教在學的需要時,強調教的時機,教一定是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時,在學生達到“憤悱”狀態時出現,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處理好四個結構關系問題,把握好它們之間的平衡。


    第一個是“多與少”的關系。我們給孩子知識是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我們如何處理多與少的關系?怎樣通過少而精的核心概念把知識點提煉出來?


    第二個是“長與短”的關系。每個孩子在學習上都有長有短,我們到底是揚長,還是補短?如何通過揚長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他獲得成功感,從而帶動他的全面發展?


    第三個是“分與合”的關系?,F在,實際上是分科教學,但又倡導跨學科學習和學科融合


    而在此過程中,我們又發現有些誤區,比如說語文課不像語文課,數學沒有數學味,跨學科學習變成了一個大雜燴,這是不行的。


    我們需要認真思考三個問題:


    第一,人類當初的知識是“合”的還是“分”的?


    第二,后來為什么要將知識“分開”呢?


    第三,現在為什么又要強調“合”?


    我們在推進“合”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認真處理好知識“分”與“合”的關系,把握“分”與“合”的平衡。


    一方面,做好“分”的學習,“分”學得不扎實,即使做再多的“合”,也形不成合力。另一方面,形成“合”的效能,通過“合”的學習實踐,提升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個是“進與出”的關系。知識進入我們的腦海,為的是將來能“出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也就是說,“進”只是一個手段,“出”才是目的。


    首先,要整理“進”的知識,讓它在大腦中變得有體系、有類別、有順序。其次,要讓知識從大腦中多“出”幾次,多進行“出”的演習。


    可以把知識“講出來”,通過教別人來實現;可以把知識“做出來”,動手操作,通過把知識外顯化來實現;可以模擬問題場景,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把知識“用出來”……


    總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方法,有意識地開展“進”與“出”的互動,以“出”促“進”,以知識的外化促知識的內化,實現“可見的學習”。

    (作者夏青峰,系北京中學校長,班主任智庫供稿


    文章來源:中國網教育

    相關閱讀

     
    分享到:
     
    中國網教育頻道熱線:010-88824982 商務合作:010-88824915 傳真:010-88824989 合作QQ:3090653241 電子郵箱:edu@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京ICP證 040089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免费影视三级国产,综合精品三级少妇_ 中文欧美精品乱伦,中文高清国产乱伦
  • <menu id="wyckg"><strong id="wyckg"></strong></menu>
  • <nav id="wyckg"></nav><menu id="wyckg"></menu>